9游怎么看账号注册时间
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:9游怎么看账号注册时间 > 新闻动态 > 穿越漫长岁月,赵冬苓:《北上》引导我们回望时光变迁中的人情冷暖

穿越漫长岁月,赵冬苓:《北上》引导我们回望时光变迁中的人情冷暖

发布日期:2025-04-19 03:07    点击次数:155

一条运河奔腾千年,岁月冲击着泥沙积淀,成就了一江两岸的水土,更有层层叠叠的文化年轮,在时代的洪流奔涌中,一群运河儿女也演绎出充满烟火气的时代画卷。

由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《北上》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正在播出,这部剧集循着角色探寻故乡历史的精神之旅,以小人物视角、烟火味人生,多维度勾勒出运河人家的生活图景,充满岁月的悠长沉淀和美好的情感活力。

在时下的影视圈中,改编经典文学作品已经成为一种趋势。然而,当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《北上》的同名电视剧面世时,它突破传统框架,相比原著呈现的厚重历史底蕴,剧集选择用青春叙事包裹文化传承命题,这样做能够观众接受并认可吗?

该剧编剧赵冬苓在接受潇湘晨报记者采访时,回应了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种种思考和挑战,“其实,故事的构思就像复兴古老的文化,我们通过对当代家庭生活的描绘,我们试图引导观众认识运河文化如何影响着每一个人。”

时代的重塑:让生命回望照进文学改编

电视剧《北上》改编自徐则臣的茅盾文学奖作品《北上》,原著小说是以清朝光绪年间为背景展开跨越百年的讲述,电视剧《北上》在故事层面进行了重新创作,改编为一个当代故事。赵冬苓说,“我们改编的主要挑战在于如何把原著跨越百年的故事,重新塑造为符合当代审美的情节。”赵冬苓坦言,原著里最让自己感动的是运河文化与人的羁绊,尤其是书中一以贯之的“出走与回归”的精神内核,让同样生长在运河沿岸的自己深有感触。于是,剧版的《北上》延续了这一主题,剧中主人公在长大之后的反叛和回归,正是赵冬苓努力想在故事里表达的。

“写《北上》我写出了感情,觉得是在写我自己,这部剧也是在回望青春,回望曾经的家,回望亲情。”赵冬苓说,剧中那群成长在运河边的孩子,经历出走、迷茫与回归的历程,仿佛就是自身的生命投射。赵冬苓说,自己很少接改编剧本,《北上》算是一次破例。为了将原著跨越百年的故事改编成一个现代故事,赵冬苓跟随导演姚晓峰等主创一行到运河沿岸进行了采风,实地考察中的所见、所闻、所感为她重塑运河记忆和编织新故事奠定了基础。

赵冬苓直言,这趟采风对她作用很大,尤其是和原著作者徐则臣的面对面交流,给后面的创作带来了很多启发,“沿着运河走,看了一些风土人情,和不同的人物交谈,逐渐在我心中萌生了讲述运河边几户人家故事的念头。”

演员的流量:接纳了别人的喜欢,也要接纳别人对你的讨厌

在《北上》中,观众能看到不少自己青春的影子,那是一个个跃入运河的少年、骑着二八大杠的记忆,以及听着周杰伦和李宇春的音符。然而,时代在不断变化,船票被时间的浪潮吞噬,磁带也成了历史的尘埃。赵冬苓说,“虽然剧集面临着众多角色支线的挑战,但我仍希望通过细腻的生活描绘传达出那些温情的瞬间,因为时代虽在改变,但人情的温暖依然可以抵挡变化的洪流。”

《北上》是一部群像戏,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投射出时代的温度,尤其是欧豪、白鹿等年轻演员饰演的青春一代,让观众看到传统文化激荡人心的力量。“就是小时候不知道传统是怎么养育了你,但长大后无论走多远最终会发现,你就是传统塑造出来的,到了一定年龄对世界有了更多认识,会发现传统文化里有非常合理、值得继承的部分,有你永远离不开的部分。”

赵冬苓也点评了几位演员的演技,“他们每一个人都融入了角色,让自己进入了时光里,成为了真正的运河儿女。”除了角色和剧情,赵冬苓也对这些新生代演员被贴上流量标签的现象进行了分析,她坦言过去对粉丝文化并不了解,如今虽不排斥流量,但也不刻意追求。“任何一个演员都会有人喜欢你、支持你,当然也可能诋毁你,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,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喜欢你,既然接纳了别人的喜欢,也要接纳别人对你的讨厌。”在她看来,“流量也是生产力,它不会是一个枷锁,如果一个演员,他有大量的粉丝加持的话,他对你的作品也有好处的。”

AI的崛起:它可以取代平庸者,但取代不了优秀编剧

面对当下业内人士热衷于讨论的长、短剧之争,赵冬苓表示,如果观众不爱看长剧只能说它没拍好。“微短剧的特点就是强调矛盾和冲突的密集,就是短时间高能输出的特点,但影视作品也不能全是这种剧,微短剧的出现,我觉得对写长剧也是有启发的,如何在单位时间内把戏剧冲突做得更扎实、更吸引人。”

在赵冬苓看来,不可能所有的剧都是一个风格,否则大家很快就会腻了,“总有一些观众,他们的感情需要更深的抚慰和释放,这些是微短剧无法完成的。沉下心来体会一段比较深刻、丰富的情感,去了解一段历史,参与一下别人的生活,我觉得这是不同的情感需求。因此,长剧和短剧不会彼此取代。”

赵冬苓还表示,当下编剧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、平台、观众等多方需求,“AI时代到来,青年编剧可能试错的空间都没了,所以我觉得他们的生存空间比我年轻刚入行的时候要恶劣得多。”但是优秀的青年编剧是不会被AI埋没的,它最多能取代一个平庸的编剧。“我听说现在已经有做短剧的公司已经用 AI 写剧本了。但真正有独特艺术性、独特审美价值的作品,是 AI 取代不了的,所以对于年轻编剧来说,你能做的就是让自己有独特的创造性,只有独特性才不会被取代。”

潇湘晨报记者周诗浩

举报/反馈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